35期 | 家校共育 | 正确认识“双减” 及儿童家庭教育对策浏览数:230次
正确认识“双减” 及儿童家庭教育对策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校 陈宁 双减,减轻作业负担,老师减少作业布置与内容,这当然可以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。利用这些空闲、 节余下来的时间进行更多的阅读、运动、接触自然与社会,发展各方面兴趣等,当然可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。但是,我们不要忘记:知识、学习是促进孩子智力及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方式。从另一个角度说,升学及对分数的要求、竞争依然存在。 正确认识作业及考试的减少 那么,作为家长,我们该如何来认识作业?如何来看待老师作业的布置?儿童通过课堂的学习,要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,必要的作业及训练是必需的。因为只有通过作业,孩子才能实现知识、运用与能力、素养之间的迁移。而一个孩子要学好,那么作业的量就必然要比学的内容要多一些,因为作业训练的量与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、大脑神经的反应速度间存在密切的联系。一般来说,练得越多,学得越好,对知识的反应速度就越快。 双减,减的是重复、机械、无意义的作业,绝不是减必要的。小学一、二年级的孩子,少作业甚至没作业,回到家不仅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提出了巨大挑战,而且对孩子学习、智力及成绩都提出了巨大挑战。 教育部明确:减少中小学生考试,小学一、二年不书面考试,这对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,健康身心大有裨益,是及时,也是恰到好处的。 一张制作科学、规范,难易适度的试卷,将在很大程度上考查学生一定范围需要掌握的知识的重点、难点、思维创新点……也将在很大程度上考查一个学生的观察、记忆、想象、理解以及逻辑、思维等方面的能力。 针对学校的考试及试卷,我们家长一定要重视其为我们提供的评价、反馈、诊断功能。透过一张试卷,我们可以大致知道你的孩子在同年龄孩子中的学习及智力,能力发展状况,并根据孩子的所长及能力欠缺在家庭教育陪伴中作出引导。 只看得见分数,看不见分数背后孩子能力的所长所短,并不因此帮助孩子发挥所长,弥补短板。如此,试卷是没有一点价值的。作为家长,拿到试卷,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总结、 反思。透过试卷,看到孩子的优点,大加肯定,看到孩子的不足,鼓励帮助他们成长,这才是一张试卷应发挥的真正、最重要的功能。 家庭教育及其对策 首先,应该加强陪伴,合理安排孩子学习、运动、兴趣特长培养及生活。 “双减”下,老师减少作业布置,延时服务时也辅导、处理完了大多数学生作业。很多孩子回到家后,作业基本已做完。如何利用这空出来的大把时间?这非常考验一个家长的智慧。 首先,家长与孩子应共同制订一个周一到周五,周末两天的学习总体计划。计划一旦制订,如无特殊情况,均按计划执行,以保持计划的连贯性与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。其次就是商定每天学习、运动、娱乐休闲的具体内容。如每天的预习、复习,有针对性的学科学习,阅读及文化素质与修养的提高,个人兴趣培养,运动,自主安排,亲子交流时间等等。一切内容均以劳逸结合,个性化、差异化发展为主。最后就是对计划的执行。计划的执行以家长的督促与自主结合为主。幼小的儿童以督促为主,习惯已初步养成以自主为主执行。 “双减”后,一、二年级的孩子不布置书面作业回家,不进行书面考试。这对他们回家后家长如何培养作业、阅读等习惯,如何针对他们学习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,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提出了巨大的挑战。 我认为,做好两个关键词,孩子大概率会发展得非常好。一个关键词是陪伴,一个关键词是计划。 所谓陪伴,是指父母中的一人,应该尽量赶回家陪伴孩子生活、学习。也许你会说,家里有保姆、老人行不行?我只想说,尽量是父母自己,因为绝大多数老人陪伴出来的孩子都存在很多问题。所谓计划,如我上文所言,先合理选择内容,制订计划,其次是陪伴督促,最后是评价反馈激励等,这里不再赘言。 其次,需要补齐儿童传统文化修养的短板。 孟子说:“居移气,养移体。” 一个人,居住、学习、生活的环境熏陶、感染,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。这实际说的是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。如果要使一个儿童未来的精神世界发展完善健全,那么我们得给他们最精美的书籍、语言及思想的世界。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,那些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经典,无疑是最好不过的。 对于儿童或者孩子而言,学好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现代科学基础知识是必须的,因为这些是促进技术、科学,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,它推动社会经济、科学的发展。 然而,一个人想要生活得更好,就还得需要另一种能力,那就是如何与自我相处,与内心相处。此时,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唐诗宋词,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老子》《六祖坛经》等就发挥作用了。所以,我们今天提倡传统文化,并不是要技压一筹西方文化,而是为了提高我们个人的审美、人文素养及个人修养。 双减,减的是那些重复、机械,无意义的作业,减的是儿童过重的,超出儿童学习能力的课外培训与作业负担,并不是减少家长的陪伴和家长的责任。相反,双减后,家长要对孩子有更多的陪伴和更个性化、差异化的培养发展。因为一个优秀的儿童,必定来自于一个优秀的家长,来自于成功的家庭教育基础之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