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期 | 家校共育 | 让孩子爱上阅读,家长怎么做浏览数:322次
让孩子爱上阅读,家长怎么做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校五年级 3 班罗心奕妈妈 李棠迪
本学期开学家长会上,班主任蒙老师呼吁大家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,同时也请几位家长分享了经验,自己听了以后收获颇多。培养阅读的习惯,是送给孩子珍贵的礼物。回想了孩子从小到大与阅读有关的点点滴滴,她自发认真看书的样子给予过我值得欣慰的小满足,也有力不从心、无从下手的茫然与烦恼,摸着石头过河,边走边总结,为今后家庭教育提供参考。 潜移默化,创造爱阅读的“场” 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形成的过程中,潜移默化比直白说教更有用。比如,书柜上形态各异的书籍、桌上翻过的书、周围的大人和哥哥姐姐在闲暇时分看书,在学习和工作中用书。 这一代的孩子,他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娱乐太丰富了。视频平台、微信手游、小说平台、游戏机等等,好玩儿的东西太多了,各种消费品充斥着我们的感官,都在变着法儿的争夺年轻人的时间。我的态度是,不禁止、不排斥,但不能沉迷。我们得知道那些东西怎么回事,但绝对不能非它不可,偶尔作为阅读成效的奖励也未尝不可。其实现实生活也是同样道理,若是工作干不好、赚不到钱,拿什么来买你想要的呢?不过,个人觉得,奖励手段只可辅助,还是攻心为上。 积极暗示、形成认知。关于阅读的积极暗示,在青春期以前,都是可以利用的黄金时间。幼儿到儿童这个阶段,是人一生中大脑快速发育、认知系统最活跃的阶段,随着年龄增大和知识增加,会引导注意力的投向更加聚焦,小孩不一样,她看到的会全部输入大脑,有更多可能形成认知倾向。吃饱穿暖以外,心理感受和环境氛围,以及身边人的言行举止,直接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。 做好陪伴、答疑解惑。孩子小一点的时候需要有人答疑解惑,才能更好地理解、体会书中的涵义和乐趣;一起读书,哪怕是各看各的,偶尔交流,也是高质量的亲子时间。 阅读内容要注重多样性 先鼓励孩子拿起书,但如何留得住她,需要让孩子有获得感。 首先是趣味。孩子小时候看了很多立体翻翻书、游戏书,似乎还是很有兴趣的,拿到手都是很认真地看完了。尤其一些游戏书,要自己从一段文字中理解规则,是个双向的过程,个人觉得比单纯的绘本更全面。 然后是想象力和好奇心。买过《海底两万里》《格列佛游记》等故事性强的小说,可以充分带动孩子的想象力。孩子对世界和历史好奇,我就买了世界名城套装系列书、漫画历史套装书,以及写给孩子的名人传套装,这些书籍孩子都津津有味地看完了。 让孩子自己探索更多的乐趣。多买书,给她多一些选择。网上买书很方便,偶然地筛选几个目标,看看评价,如果好评较多就顺道买回家。反正那么多类型的书,多尝试,总有一款是她看得进去的。 多交流,多分享。可以是听她讲想分享给你的故事,也可以是一起看名著改编的电影、大 IP 作品的改编版本,漫画和真人版的对比等等,感性地认识到文字比影像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。之前和跟孩子交流过,科幻小说《你一生的故事》,改编成了好莱坞大片《降临》,看电影和看书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。 关于听书软件。有时候车上会跟孩子一起听点纯粹消遣的书,比如悬疑推理小说。但如果是经典书籍,建议不要用听的,不利于阅读速度和方法的训练。 正向反馈,课内课外相互促进 阅读和写作,都是自信培养的过程,当她在写作中获得乐趣和肯定,就会更愿意去阅读。随着孩子年龄增长,具备了更好的理解能力,可以引导孩子多看名著的原本。经典名著跟时下流行文化的最大区别在于,是完整和片段的对比,是谋篇布局和轻快爽文的对比。纵观全球,精英教育都是建立在大量经典阅读之上,甚至在物理化解题中,如何快速从大段大段的题目中标记有用的条件并形成条理,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,这都是建立在专注的阅读能力、有效的归纳能力基础上的。 良性互动,长期可持续 孩子读没读、读得怎么样,家长的主观愿望和现实相对照,肯定会不时有挫折,让人想抓狂、失望、灰心。 科技发展改变了我们查询检索知识的方式,也带来了新的挑战。互联网的信息过盛却又良莠不齐,网络搜索如何不变成网络漫游?监控上网时间、监督上网行为,只堵不疏肯定不行啊,还得靠孩子自己的专注力和自制力。阅读中的专注力,如果遇到不懂或不知道的名词、事物、概念等等,不要着急去查询信息来搞懂它,不妨接着读下去,通过上下文来理解,这样可以很好地规避阅读被打断和注意力转移,间或还有少许成就感。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,或许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,但我愿意相信那句话:成功是日常习惯积累的产物,而不是一生仅有一次的重大转变的结果。
|